曾笑雨的个人网志

大学以来我最喜欢的那些书

 

这篇文章不是书单

大学前两年,我收集了大量的书单,现在回头看,合我意的推荐非常少。翻看这两三年自己记录的7个已读书单,有很多书我已经完全不想再读第二遍。书那么多,时间有限,挑选书变得越来越重要,只靠书单找书,未免太不靠谱。于是整理了大学以来最喜欢的书,借此机会梳理自己的阅读口味,便于未来挑书。

这篇文章记录的都是好书

什么是好书?好书不能只用经典、畅销、获奖定义。所谓好书,值得重复阅读,并且每次读都会触发你新的思考和行动。大学前两年,我过分追求读书数量,读了不少差书,浪费不少时间。幸运的是,还是遇到了一些好书,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。我与这些好书的作者反复对话,从这些书中反复汲取养分,在这个过程中,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,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也逐渐改变。
 
以下的书,我都读过两遍甚至更多。我的kindle有一个命名为『常看 』的收藏夹,这些书便栖息于此。我时常随机打开其中一本,读上几页,它们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;如果你相信我的品味,那么你应该也不会失望。写完此文我更有自信,无论大家是否喜欢,如果有人因我的推荐看了其中的一本或几本,至少不会是损失,必当有所收获。大部分文章都有一句话总结,以节省读者时间。

虚构类(故事)

1 生于一九八四

套用亚里士多德的剧作法写个一句话总结,『寻找生命意义-痛苦-找到生命意义 』简单,而有力量。作者郝景芳,曾因『北京折叠』获雨果奖。我一直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诸多困惑,而这本书以自传的形式,写了大学生在人生选择、工作、亲子关系等方面的迷茫,穿插了大量对自由、理性、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议论,既有温度又有深度。作者本科和硕士学的是物理和经济学,你也许不喜欢她故事的方式,但一定会被作者深刻的议论折服。1984也是个神奇的年份。

2 斯通纳

『于无声处听惊雷』
从正态分布看,我们大多数人注定一生平凡,于是我们反抗,我们焦虑,我们恐慌。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大可不必:平凡生活也能跌宕起伏。我和一位很佩服的学长讨论过此书,最钟达成了以上共识。故事线非常简洁,如果你对故事的定义严格些,那么大学文学教授的一生甚至算不上是一个好故事。作者的牛逼之处在于,运笔如虹,把小事写得气势磅礴。这就非常难能可贵。

3 One Day 一天

『为了配得上你,我努力了二十年』
可能是我最喜欢的言情小说,没有之一。安妮海瑟薇主演了同名电影。我小时候喜欢的一位童话作家曾经说过一句话,『好书都励志』,深表赞同。所以这是本励志言情小说,女同学们应该不时翻看,增长自信。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,女主角在饮食、作息、运动、写作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平衡,男主角则是反面教材,所以看到最后我大怒,觉得男主配不上女主。电影和中文版的翻译都太糟糕了,如果有能力,推荐英文版。

4 岛上书店

这本书太畅销了,本来没有推荐的必要,但我着实喜欢,所以想谈点自己的感受。作者野心很大,试图**用书连接起了一群内向孤独的人,并尝试用这个故事串起14篇著名的短篇小说。**我认为她成功了。译者孙仲旭,毕业于郑大外语学院,翻译过『一九八四』和『动物庄园』,2014年因抑郁症自杀。我对这本书的50%的喜爱,都来源于Luke丰厚优雅的译笔。我甚至幻想,他要是能翻译我喜欢的『One Day』和『The importance of living』,那该有多好,前者励志,后者逍遥。

5 苏东坡传

推荐海南出版社版本,译者是台湾的宋碧云老师,译笔流畅而亲切。严格来说,此书并非虚构故事,但我认为林语堂先生在为苏轼作传时,必定经过了大量主观加工,说他神化了苏东坡也不为过。所以此书完全可以当故事看。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,苏轼是个『斜杠青年 』,他的身份与标签简直不要太多,书法家、画家、造酒家、工程师、政治家、大法官、佛教徒。此书最大的亮点还是苏轼的仕途与心境的起伏。中国文人,不论在什么环境都倡导豁达,但他们又说『文章憎命达 』。这本不矛盾。苏东坡最伟大的一点在于,他充分咀嚼了痛苦,并以此为养分创作,这就很了不起。

6 富兰克林自传

如果不是这本书,我可能会一直认为『苏东坡传』是我读过最棒的传记。契科夫米哈赖在『创造力』一书中曾指出,个性多样化甚至偶尔矛盾的人往往具有高创造力。富兰克林和苏东坡显然符合这个标准。富兰克林是被印在美元上的开国元勋,一生为美国和他所在的州做出了巨大贡献,也是品德成功论的倡导者。他练习写作、培养13种美德的经历至今仍被大量引用,如最近很火的『刻意练习』一书。

7 源泉

『个体大于集体,伟大胜过平庸 』
安兰德为宣扬自己哲学理论而创作的故事,歌颂伟大,唱衰从众,也是本励志的好书。看完这本书,我基本接纳了作者的理性利己主义的哲学观。我大一时曾读过『自尊的六大支柱』,也很喜欢,后来才知道安兰德与此书作者有过一段婚外情,但结局并不愉快。也许可以用作者序言里的一句话概括这本书,『每一代人中,只有少数人能够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固有本能——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,这并不重要。正是这些极少数的人将人类推向前进,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,我所追求的,正是向这些为数不多的人致意,其余的人与我无关』

8 树上的男爵

『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』
很多人推崇卡尔维诺的其他作品,但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『我们的祖先』系列,尤其喜欢这个故事,也许是因为他其他书我都看不懂……十二岁那一年,科希莫爬上了一棵树,并发誓永远不下地面。他真的那样做了,死后葬在树上。卡尔维诺用这个美妙的故事告诉我们,顽固坚持某些自我选择,也是与群体连接的一种方式

9 寒冬夜行人

同是卡尔维诺的作品,但我并没有看得很懂。就我看懂的那部分而言,已经觉得非常厉害。作者为故事里的男读者和女读者构建了一个十层的世界,探讨了他对阅读和出版的一些看法。每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,但他都只写了开头。和『盗梦空间 』不一样,作者希望探索的是永远不会完结的小说。

10 银河帝国

阿西莫夫,科幻三巨头之一。看得出来刘慈欣有借鉴此系列的概念。我觉得每个心理系的学生都应该读几部这个系列的故事,因为这个系列的内核是一门结合心理学和数学的新学科,『心理史学』,即利用超超超大样本的心理数据来预测未来。基地和第二基地的博弈格局非常辽阔,我觉得书里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超越了科幻,而深入到了历史、政治、人性的探讨。作者认为银河的最佳结局是意识共同体,这就让我受到了惊吓。
 

非虚构类(观点)

1 把时间当作朋友

『理性,让生活更美好』
这本书不教时间管理,只谈心智。但作者的心智概念其实就是理性:通过对意识、行为进行二阶评估,实现更高效的思考和践行。具体来说,作者号召每个人培养理性,更好地阅读和学习。

2 这才是心理学

第六版书名是『对伪心理学说不』。作者斯坦诺维奇是心理学大牛,三招两式就破解了外行眼中的伪心理学,同时科普了操作主义、可证伪性、实验研究、概率推理等知识。这是我心目中国心理学入门的最佳著作。有朋友问我要心理学推荐书籍,我往往也是推荐这本,反馈都很不错。要了解心理学,就得先把头脑中的关于心理学的错误观念先清除,不破,不立。

3机器人叛乱

『人类只是基因和模因的载体,人类需重构理性之心 』

理性三部曲之一。高考之后的那个暑假,我读完了『自私的基因』,被书中基因和模因(meme)的概念震撼得冷汗直流。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同样的震撼,然而万幸,作者开出了药方。第八章着墨于对理性的阐述,最值得反复读。

4 超越智商

『聪明不等于理性』

理性三部曲之二。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三重心智理论,又整理了13种流体理性和5大类晶体理性促进剂、8大类晶体理性抑制剂,终于说明白了何谓理性。

5 穷查理宝典

『多元思维模型』
大三才读这本书,显然有些晚。如果能在大一接触这本书,那我的学习和阅读过程肯定会发生巨大改变。作者是查理芒格,巴菲特的合伙人。他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回报率高得吓人,巴菲特认为这是他和查理芒格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,查理芒格的智慧可见一斑。作者非常推崇心理学在商业和投资中的运用,但他也对心理学有大量不满,认为心理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。他提出,要想获得普世智慧,就得建立『多元思维模型』,这是全书最闪闪发亮的观点。其他部分可有可无,主要推荐第四章中作者的十一篇演讲,我尤其喜欢第一篇『如何过上痛苦的人生』。

6 我说的不一定对

作者梁欢是个丰富、有趣而又深刻的人:他写作师从王小波,文字逻辑清晰;他人生偶像是富兰克林,曾因模仿富兰克林的勤勉而生病住院;他设计过游戏,当篮球评论员,还在知乎工作过,最后以歌手身份出道。我对这本书唯一不满在于,书中充塞着作者本人写真。读完我就撕了个干净。

7 少有人走的路

『人生困难重重』
作者是心理咨询师,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分析成长、爱情、痛苦,鞭辟入里,又很有指导意义。从这个角度看,心理咨询是一门帮助人生活得更好的手艺,也是一门艺术。

8 我的精神家园

王小波的杂文集。作者的很多价值观在今日看来只是寻常,但至少领先他所在的时代十年,比如经验理性主义、自由、尊严。我反复看这本书,因为他太逗了,写文章像说相声,包袱一个接着一个。我曾在另一本书上收获一个观点,『四有文章 』才是好文章,即有趣、有料、有用、有力,此书符合这四个标准。

9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

在图书馆偶然碰到,惊为天书。吕思勉是历史学家,通读几遍二十四史,被学界赞扬。字数不多,但观点深刻。我反复阅读第一章辨析书本知识和现实知识的部分,逐渐破除对功利阅读的迷信。不学而知,岂非更加高明?

10 青年与学问

『年轻人如何读书与学习?』
作者唐君毅,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。我室友收藏了大量国学书籍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哲学,而我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仅来自于唐君毅先生的『人生三书』。在我看来,若非有学术追求,那么学习哲学就应该指导生活,所以唐君毅的新儒学是实用的。『说读书之难与易 』一篇对阅读的见解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,可以解决关于阅读的大多数问题。大一时,戒备常与我讨论读书方法问题,无果。如果当时遇到这本书就好了。

11 打破自我的标签

与『生于一九八四』一样,都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刻剖析,本书基于大量理论和观察事实,解答了一个问题,『年轻人如何改变命运』作者师从国内研究康德的哲学大牛邓晓芒,提倡用『多层还原法 』分析问题。

12 越读者

『终生自我教育者该如何阅读?』
作者郝明义,翻译过『如何阅读一本书』。郝明义老师身患残疾,但依然为台湾的出版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这与他的阅读方法不无关系。他提倡饮食阅读,将阅读分为主食阅读、甜食阅读、美食阅读和果蔬阅读。受他的启发,我也将自己的阅读种类分成了主食阅读、经典阅读和娱乐阅读,非常受用。

13 爱的艺术

『爱情是训练自己 』
正确打开方式:情侣吵架后服用本书,吵一次,看一次。弗洛姆认为,爱不是对象问题,而是能力问题,只有谦恭、勇敢、真诚、有纪律性地去爱他人,才能在爱情中获得满足。

14 生活的艺术

『生活得学会享受悠闲 』
林语堂先生把中国士大夫文化贩卖到西方的成果,翻译非常难懂,但还是推荐,因为我觉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多少有点异化,不妨回溯源头,从老祖宗那吸收一点养分。我对此书最大的困惑在于,在我国,中产阶级才有悠闲,我等穷学生只想早点把自己卖了赚钱,如何享受?一念及此,悲从中来,呜呼哀哉。

15 暗时间

一位程序员自学心理学的博文集锦,书中的两篇文章说服了我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困惑,为之后搭建独立博客打下了基础。扉页的一段话非常有力量:『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,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,不同的是,有的沙漏颈部较细,有的沙漏颈部较粗。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,即使沙子总量一样,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』

16 文心

选用这本教材,意在为大学语文补课。作者是叶圣陶和夏丐尊,都是教育大家。这本书本该是故事类,但又确实传递了大量修辞、语法、词汇、诗词、小说、文学史、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知识,内容丰富,故事有趣,值得反复读。

17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


 『有哪些习惯能让生活更美好?』

如果有好事者整理一份『因书名而被严重低估的好书』的书单,这本书很可能名列榜首。书名听着实在太成功学,以至于我每次跟朋友推荐这本书,都要尴尬地解释很多遍。但事实上,这本书架构了一个非常实用而简洁的个人成长系统,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加高效、从容。试举一例,书中的第四个习惯,『解彼知己』,这实在是沟通的不二法门,而每个人都清楚,有效的沟通对我们的工作、生活、学习有多么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