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笑雨的个人网志

放下反驳的剪刀

\



两三年前,我时常在餐桌上和我父亲辩论。他年轻时走南闯北,有不少阅历,吃饭时喝点小酒,就忍不住要说教一番:“作为一个长者,我有必要给你传授一点人生经验……”那时我正值青春期,莽撞无知,思维敏捷,他还没来得及用普遍现象论证道理,我就立马用个案反驳他可能会提的现象:“难道X就一定Y吗?那Z呢?”

喜欢反驳的人,多半有点小聪明,懂一点批判性思考。我当年也是如此,年轻气盛,觉得自己思维敏锐、反驳犀利,看到新观点就想拿剪刀裁剪一番,剪一剪对方的观点的论据,修一修对方论证观点的逻辑,对方一脸难堪,我就骄傲不已:

“看!我可是有把很厉害的剪刀哦。”

现在两三年过去了,我读了一些书,又转专业学了心理学,对事物的看法慢慢改变。我开始觉得,反驳未必那么有意义,讨论问题时老掏“剪刀 ”未免太凶戾。和年少时不同,与父亲聊天现在成了我寒暑假回家最享受的事情之一,究其原因,无非是因为我开始学着谈话时不轻易反驳,于是能从谈话中获得更多的乐趣。

反驳是人的天性。从进化的角度看,我们天生擅长发现不同观点间的差异,这能在远古时代帮助我们选择观念相似的盟友,从而更好地生存。除此以外,我们还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,从而更好地攻击对方。这套反驳的程序近乎本能,“他的想法和我不一样,很可能是别的部落的敌人,我要驳倒他!”

但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要分析为什么我们那么爱反驳,而是想谈谈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轻易反驳不一样的观点。不轻易反驳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反驳,深思熟虑后反驳是一种美德,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。

关于不要轻易反驳,我想说的第一个理由是,好的观点往往是偏激而脆弱的,不该只成为反驳的靶子。学历史的小伙伴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片面的深刻好过完整的平庸。”平庸的观点无懈可击,可又有什么意义呢? 不少历史观点很偏激,而这些偏激又导致它们漏洞重重、易于反驳。

在手握剪刀的冲动少年眼里,偏激的观点就像一株急需修剪的灌木。但少年错了,一个好的观点更像是一枚冰锥,犀利,而又脆弱。这些观点最重要的作用,是触动我们去进一步思考,获得更深刻的洞见,而非被轻率地反驳。

举个例子,心理学家霍妮说过一句话,大意是“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应该做的,也没有什么事是绝对不应该做的”。思维敏捷的你会如何反驳这个观点呢?或者,谨慎克制的你会从中收获什么启迪呢?千万别因为傲慢而辜负霍妮的好意呀。 草率的反驳,不仅会让耀眼的观点变得黯淡,可能还会让观点来不及变得耀眼。两三年前,心智不成熟的的我就已经懂得一个道理,反驳要趁早!这个道理如此简单,简单到我都不好意思再进一步解释:一个未经充分论证的观点,是最有可能被驳倒的。所以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那么着急地反驳我父亲了,因为,等他全部说完,我就无力反驳啦……反驳抽走了观点生长所需的氧气,让它无法纵情燃烧,只能止步于小火苗。

回顾往昔,我年少时的反驳,大多只是不愿听他人说教,只想展示我锋利的剪刀。可那样粗浅的反驳又有什么意义呢?我逐渐发现,说教并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不愿接受新的观点。

而现在,我更愿意学着去倾听,去克制自己反驳的冲动,给对方时间去论证和解释。不反驳的最大好处体现在未来你可以继续接触新鲜的思想和观点。你收获了新观点,对方收获了表达的快感,各取所需,其乐融融。从这个角度看,倾听是对自己的一笔投资:对方得到你的肯定,会乐于和你分享观点,于是他表述观点的能力和技巧都会慢慢提高,你也就能够收获更多有趣的思想。

反驳让谈话变得严肃而乏味,考虑到我们一天要说那么多话,为什么不试着让谈话变得愉悦一些呢?我在人格心理学课堂上接触了一个思考工具,叫乔哈里视窗,颇具奇效,不妨一用。谈话可以粗略地分为倾听和表达两个维度,愉悦也可以拆成悦人和悦己,经过排列组合,我们就得到了让谈话变得愉悦的一个工具箱:悦己的表达,悦人的表达,悦己的倾听,悦人的倾听。

谈话就是为了愉悦?这又是个易于反驳的观点,我已经看见你饥渴难耐的剪刀了。少年,收起你青涩的剪刀吧,别再轻易反驳啦,还有那么多悦人悦己的表达和倾听等着你去创造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