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笑雨的个人网志

闲聊与深谈

\不久前我和帆哥去松园吃早餐,在路上我们分享了自己对其他室友的欣赏,相谈甚欢。到了松园,喝着热气腾腾的豆浆,我们都露出幸福的微笑,开始愉快地评论起同学来,于是我问帆哥:“你觉得你们班同学都怎么样?”帆哥表示对同学了解不多,但同学大多很善良,并讲了一个小故事。

我感到十分困惑,继续追问道:“善良是用来描述性格的,道德色彩很重。而我想了解的是你对你们同学的人格差异的看法,人格是相对客观的。”这话说完帆哥立刻就安静了,脸上露出奇怪的笑容。我瞬间意识到我又说错话了。

豆浆和油条那么美味,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时大谈道德与人格呢?

我还经历过不少类似的尴尬情景,于是渐渐总结出了经验。为了方便讨论,我们可以暂时把谈话粗暴地分为闲聊和深谈两种。当然,一段对话不会一直是闲聊,也不会一直是深谈,两者往往以一定比例进行组合。比如两位心理学家讨论科研时,深谈的比例会远远大于闲聊;而两个萍水相逢的路人,可能就只能就微博段子、天气展开谈话了。

需要补充说明的是,闲聊和深谈只有一线之隔,瞬息间便能相互转换。

而我之前犯的错误,大多是在不恰当的场合,企图把闲聊向深谈转换。如果对方也有此意,那么自然相谈甚欢;如果对方心不在焉,往往会觉得我呆板刻意,老问一些傻乎乎的问题。转换失败,当然就免不了尴尬。

我还观察到,从闲聊向深谈转换的关键,在于谈话中是否有人提出了刁钻的问题。

刁钻有两层含义。这些问题在情感和叙事层面往往是递进的,如“那你以前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?”或者是引入了某个抽象的概念,如“善良是偏道德的性格描述,那你对你的同学还有其他的描述方式吗?”前者会引出故事,后者则引导我们进行抽象的思辨。

所以深谈的第一种类型,大概是谈心。我对朋友的理解并不深刻,但大抵来说,只要一起有过一段愉快的深谈,我都会视为不错的朋友。所以回顾我和高中或大学好友的聊天,自我暴露程度都比较高。我会和他们分享我与女友吵架的经过,他们也会在追女生时和我讨论战术与战略的问题。这些话题往往涉及到当事人的情绪和感受,而对方愿意和你分享,就意味着充分信任你。这大概就是深谈中自我暴露的魅力所在。

除了勇于说出自己背后的故事,深谈还需要我们对某个问题有较多的知识储备,或者有较深刻的观点。在实验室例会上,环宇报告了自恋的相关文献。这是个很有趣的特质,可如果事先没有了解过自恋这个概念,对问题的讨论就只会局限在“我又不经常照镜子,我觉得自己不自恋啊”。事实上,自恋分为阳性自恋和阴性自恋,阳性自恋表现为自大、喜欢操控别人,而阴性自恋则体现在自我孤立、敏感脆弱、不满他人三个维度。

我在例会时曾说“林黛玉应该就是个隐性自恋者”,这句话是否成立值得商榷,可这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好问题,如果引导得当,也会是一次不错的深谈。

当然,逻辑和专注也是必不可少的。和一些女生朋友聊天,我时常会有类似的困惑:我们明明才刚开始讨论话题A,为什么现在就跳转到话题B了呢?这真是让人有点遗憾,如果她们能提高自己专注于某个话题的能力,聊天体验会更好一些。女生如果想要深谈,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,尽量避免陷在琐碎的情绪和感受里。感受会蒙蔽你的双眼,让你看不清事实和真相,而此时谈话的对方一头雾水,也无法帮助你。这些都会毁掉一次深谈。

我并非有意打压闲聊。丰富的情绪体验和快速变换的话题是闲聊中的两大趣事。林语堂先生在《生活的艺术》中也提到“在闲聊生活所说的话,天南地北,较为琐碎,态度闲适,而没有办公事时那种煞有介事。”我深表赞同。

由于闲聊只需兴之所至,而深谈需要暴露感情、知识背景和清晰的逻辑,所以闲聊使人愉快,而深谈使人深刻。

既有闲聊又有深谈,于是我们变得有趣而又深刻,生活简直不能更加美好。但考虑到我们的大脑是认知吝啬鬼(cognitive miser),能用较少资源就绝不多用一丝,无怪乎我们喜欢闲聊甚于深谈。特别是一天辛苦的工作或学习后,只想刷刷微博然后洗洗睡,哪里还有力气动脑去深谈呢?这确实是个问题。所以要珍惜那些经常和你谈心或认真讨论问题的朋友,他们在和你聊天时,都是在燃烧自己的大脑。

有温度和深度的闲聊,让生活更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