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文一篇,《天朝的崩溃》的读书笔记。
茅海建本是历史学家,但在这本书里,却用上了心理学武。器——他在分析一个朝代的信念在鸦片战争中起的作用。“天朝上国”是个非理性信念,而清朝官员们被这个信念裹挟着,丢了江山。
什么叫非理性信念?简单来说,非理性信念就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的想法。
从鸦片战争开始,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过去一年多,而道光帝一直被蒙在鼓里,不清楚英吉利的真正实力,还出了一系列前后矛盾的作战指令。
被派到战争前线的大员们,有的是贵族,有的战功等身,却选择了集体说谎,对道光帝大施阴谋,他们的谎言,一个比一个天衣无缝、精彩绝伦。
被神话的林则徐积极翻译洋书洋报,却依然不太明白西方船坚炮利,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这三个错误的案例本可以被避免。
但历史走向了滑坡,为什么?答案呼之欲出:清朝官员,连带着万岁爷,都固守着一个不现实的信念,即“天朝上国”。
因为相信清朝国力强盛,夷邦根本无法撼动,道光帝只愿意接受清军的战败是侥幸;
因为天朝的制度从理论上捍卫了自己的完美,虽然战败,但大员们纷纷说谎,只为博君一笑;
因为坚信西方仅仅只是器物技术先进,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,却忽视了西方制度的先进。
信念的强大控制能力,可见一斑。
信念具有排他性,这可以减少人们的认知失调。试想,道光帝及其手下官员,已对天朝上国的观念深信不疑,在这种时刻,清军却在鸦片战争中输得一塌涂地,他们的内心如何平衡?
解决认知失调的办法有俩个,一是改变认知,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,认怂,投降。
二是改变行为,打赢鸦片战争。前者因为信念早已根深蒂固,难以改变,而后者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,这就是为什么清朝体制下,个个都在撒谎,都在欺骗圣上,圣上也乐在其中。
说到信念,我想举一个不甚恰当的例子,继续叙述其对一个人思维和行为的影响。情侣的争吵,往往表现为信念的冲突和碰撞,有时是对感情状态的评判不一样,有时是双方关心方式的差异,有时是对异性合理距离看法不一致,凡此种种,在短时期内不能协调,而双方都想让对方屈服。
在两者的思维模式里,我们可以观察到,有一个共同的信念:“我是对的,我没错,你错了,我为什么要改?”仔细想想,怎么那么熟悉呢?这不就是满朝文武的天朝观念么?“我们天朝物资丰富,土地辽阔,岂是你们蛮夷敢于侵犯的?”这显然不合理,因为他们口中的蛮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,签了一大批不平等条约。
聊完信念,再谈谈道德。在本书中,我们可以注意到,林则徐被神化,三元里抗英的精神提炼,刘韵珂被污名化,都是典型的道德评价。
林则徐的禁烟活动,本就是职责所在,却被百姓歌功颂德,林本人甚至被当做鸦片战争的战神;三元里其实只是典型的保家活动,却硬生生被说成是爱国,英军杀进村庄,妻女遭受威胁,怎能不奋起一战?但他们是为自己和家人二战,并非为国,忽视了这一点,便无法客观评价;刘韵珂在浙江时布置防御工程,招兵买马,极大地增强了沿海的防御力量,但他在筹备过程中,中饱私囊,就立马被批成汉奸,他的成就也被否定。
在中国,道德是一件很常用并且威力强大的武器。忠臣犯错,依然是好人,该赏;奸臣成就好事,却是别有用心。这很荒谬。评判人与事,道德只是其中一个方面,是否真实、是否表现了美,也应当被纳入评判标准。
因为坚持着不合理的信念,天朝已经崩溃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当然也有着许多不那么合理的观点。
怎么办?唯有勤拂拭,灵活地改变认知,不然,下一个崩溃的……